2023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暨双碳领导力榜报告(附下载)榜单所有上市公司2022年碳排放量合计50.46亿吨,碳排放总量榜前十名的排放总量合计占榜单总碳排量的43.89%; 所有上市公司的营业收入合计达到20.52万亿元,榜单平均碳强度为2.46吨/万元,平均碳效0.41万元/吨,榜单第 100位上市公司碳排放量为921.35万吨。在地域分布方面,2022年上榜的100家上市公司中,有21家公司集中分布于北京市,其余公司则较为零散地分布于全国26个省份中。
披露情况方面,2022年上榜公司中主动披露公司数量为58家。榜单中A股上市公司有59家,其中20家披露了碳排放,占比为33.90%: A+H股上市公司24家,其中22家披露了碳排放,占比91.67%: H股公司17家,其中16家披露了碳排放,占比94.12%。从行业维度看,电力、水泥、煤炭、钢铁这四个行业的碳排放总量合计占榜单总排放量的82.07%,其披露比例分别为40.00%、70.59%、71.43%、45.45%(见图1.1).在具体排放量情况方面,2022年碳排放总量榜榜首为国电电力,碳排量为37896.00万吨;碳效榜榜首为中国建筑,碳效为8.76万元/吨。2022年碳排放位于1000万-2000万吨区间内的上榜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共36家;位于2000万-3000万吨区间内的公司数量其次,共18家。1亿吨以上的碳排放巨头数量共13家,这13家公司分别是: 国电电力、华能国际、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大唐发电、天山股份、中国神华、华电国际、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华润电力、浙能电力、中国铝业。2022年有2家上市公司首次上榜,分别是江苏国信和宝丰能源,所属行业分别是电力和化工2022年因排排放量未达到前100名退出榜单的2家上市公司是天路和上海石化,所属行业分别是水泥和石化。
2022年电力、水泥、钢铁三个主要排放行业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30家、17家、22家,合计69家; 行业碳排放总量分别为21.99亿吨、9.85亿吨、6.25亿吨,分别占榜单总碳排放总量的43.57%、19.52%.12.39%,合计碳排放量38.09亿吨,占榜单总排放量的75.48%;三个行业的行业平均营收碳效分别为0.07万元/吨、0.08万元/吨、0.32万元/吨,均低于榜单平均值(见图1.2)。
2022年上榜上市公司碳排放披露情况相较上年度有所进步,主动披露碳排放的上市公司由2021年的43家提升至58家。A股、A+H股和H股分别有10家、2家、2家2021年在榜而未披露的公司2022年首次披露:此外,榜单样本公司的变化也引起了披露情况的变化:有1家2021年未披露的A股上市公司及1家2021年披露的A+H股上市公司2022年未上榜而2022年新上榜的2家A股上市公司全部披露。总的来看,A股在2022年的披露比例维持了2021年的上升趋势; 三年来,A股的披露比例由7.84%提升至33.90%,进步明显。而A+H股、H股在2022年维持了往年优秀的披露表现(见图1.3)。
从行业维度看,相较2021年,2022年披露情况的变化主要集中在电力、水泥、煤炭、钢铁行业,其披露比例分别为40.00%、70.59%、71.43%、45.45%较上年度分别提升15.86、20.59、28.57、22.73个百分点。这四个行业的披露比例三年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体现出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披露意识的提升。但其中电力、钢铁两个行业的披露比例仍低于2022年榜单平均披露比例57%,未来还存在较大提升空间(见图1.4)。
从排放总量来看,2022年,榜单所有上市公司的碳排放量合计、碳排放总量榜前十名的碳排放量合计及榜单排放门槛都与2021年基本持平(见图1.5、图1.6); 电力、水泥、钢铁三个行业上市公司碳排放总量合计占榜单总排放量的75.49%,该比例与前两年基本持平。榜单总营业收入比2021年增长10.24%.比2020年增长33.13%: 营收碳效比2021年提升11.43%,比2020年提升16.71%(见图1.7、图1.8)综合2020年-2022年三年的上榜公司排放数据来看,中国排放量最高的百家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实现了在总营业收入增加的情况下营收碳效的提升。
榜单内共有八个行业,行业平均营收碳效较上年度提升,其中电力行业平均营收碳效的提升对榜单平均营收碳效的提升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连续三年,电力行业所包含公司数量在上榜上市公司中占比最大行业碳排放总量最高: 其行业平均营收碳效始终为各行业最低水平,但在三年中呈现连续上升的趋势2022年度较2021年提升 13.07%,较2020年提升22.98%,体现出较明显的进步。
在三个碳排放大头行业中,除电力之外的水泥钢铁两个行业的行业平均营收碳效则继在2021年较2020年实现上升后,在2022年度又较2021年分别出现5.61%和5.85%的小幅下降(见图1.9)。此外,化工、航空、航运和石化行业行业平均营收碳效较上年度的提升较为显著,涨幅分别达37.81%.27.33%、25.34%和54.76%: 煤炭、造纸、航运、石化连续两年实现行业平均营收碳效提升。但以上行业听包含的上榜公司数量较少,体量也较小,对榜单总减碳效果的影响有限。
从排放量分布来看,近三年上榜上市公司碳排排放量分布变化并不显着。1亿吨以上的碳排放巨头数量在2021年较2020年上升了3家,并在2022年保持了这水平。位于1000万-2000万吨区间内的上榜上市公司2022年较上年度减少了1家,位于2000万-3000万吨区间内的公司较上年度减少了2家。1000万吨以下的公司数量在2021年由14家锐减至2家后,2022年仍维持在4家的较低水平;除此之外的各排放区间内所包含的公司数量三年来前后变动基本保持在家-3家的范围内(见图1.10)。
近三年,碳排放总量榜前十名名单变动较小,仅在2021年出现天山股份由于资产重组跃升进入榜单前十名,同时华润电力跌出前十名的名单更替情况碳排放总量榜前十名的排放总量合计占榜单总碳扫量的比例在三年中也较为稳定。值得注意的是,总量榜前三名连续三年被国电电力、华能国际和中国建材三家公司包揽,其中国电电力的排名逐年上升,取代前两年的华能国际成为新榜首: 同时,2020年、202年和2022年总量榜榜首的碳排放量分别比第2名高30.87%、17.00%、7.34%,榜首与榜单第二名之间的碳排放差距在三年间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
近三年,碳效榜前十名名单变动整体较小。2021年,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和中远海控各自排名较上-年度上升4位、2位、4位进入榜单前十名,同时充矿能源排名下降3位跌出前十名,中国中治、中国能源建设跌出本榜单。自那之后,2022年碳效榜前十名组成与2021年保持一致,主要分布于建筑、通信、石化三个行业;前十名的公司内部名次变化也较小,在1位-3位间上下浮动。碳效榜榜单前三名连续三年被中国建筑、中国铁建、中国中铁包揽,其中2020年、2021年的榜首中国铁建的碳效在三年间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于2022年落后于中国建筑成为第二名;中国中铁始终保持榜单第三名的位置。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起,碳效榜榜单前三名相较榜单其他公司的领先优势十分明显: 2021年榜单前三名的碳效都是第四名的两倍以上,而2022年第一、第二、第三名的碳效分别是第四名的2.39倍、1.93倍、1.93倍,分别是榜单平均碳效的21.52倍、17.38倍、17.37倍。
2022年,发电行业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家和地方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引导发电行业发展。1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发改体改[2022]118号),明确了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 2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提出要引导煤炭(动力煤)价格在合理区间运行,完善煤、电价格传导机制: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主要阐明中国能源发展方针、主要目标和任务举措。碳排放榜里的发电行业上市公司,在过去一年里也发生了几个变化。
从营收方面来看,2022年全球能源危机带动国际煤炭、天然气等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助推国内煤价长期处于高位。电煤成本是为火电企业的主要成本电煤价格高企让下游火力发电企业承压,煤电企业普
遍亏损。据国家能源局数据: 2022年全国燃煤发电机组市场平均交易价格达0.449元/千瓦时,较全国平均基准电价上浮约18.3%。火电价格的上涨成为营收碳女提升的主要推动因素。
2022年榜单中,电力行业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平均占比14.21%,相较于2021年小幅增加0.22个百分点,对比《“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左右”的目标,仍存在5.79%的较大差距,榜单内发电企业需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推进能源和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2022年榜单内发电上市公司火电平均供电煤耗294.48克/千瓦时,较上年度下降1.38克/千瓦时,比2022年全国供电煤耗300.7克/千瓦时低6.22克/千瓦时。榜单中主动披露供电煤耗有22家企业,其中.8家企业供电煤耗上涨,14家企业供电煤耗下降。其中降低最大企业为金山股份。结合金山股份披露年报可见:企业一方面优化机组开机方式,提高大容量低能耗机组发电量占比,抢发效益电,降低整体能耗;另一方面统筹兼顾能源保供和经济效益,制定供热经济性提升专项激励方案,持续提升能耗指标,规范检修全过程管理:从深化能耗管控,实现综合供电煤耗同比降低5.24克/千瓦时。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建材生产国和消费国,水泥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由于产业规模大、窑炉工艺特点等原因,水泥行业也是工业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是中国碳减排任务最重的行业之一。水泥行业的碳排放量约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3%,因此,水泥行业实现碳达峰对工业,乃至全社会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至关重要。
2022年,国家政策持续支持水泥行业节能降碳工作。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并在附件中发布了《水泥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制指南》,提出要加强先进技术攻关,包括超低能耗标杆示范新技术、绿色氢能假烧水泥熟料关键技术、新型固碳胶凝材料制备及窑炉尾气二氧化碳利用关键技术等: 还要加快成熟工艺的普及推广,包括推节能技术应用、加强清洁能源原燃料替代、合理降低单位水泥熟料用量以及合理压减水泥工厂排放。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十四五”期间,要持续推广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水泥、玻璃、陶瓷等重点产品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水泥熟料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水平降低3%以上。
与2021年相比,水泥行业各家上市公司的碳排放总量呈现下降趋势,但是营收碳效略有下降。水泥行业在2022年总体稳定,但面临多重挑战,如疫情影响、房地产低迷、国内外形势变化等。这些因素导致水泥需求大幅减少,全年处于低位,水泥产量创近十年新低。相比于碳排放总量,营收碳效由水泥熟料碳强度与水泥单价综合决定。2022年水泥市场呈现供大于求、库存高企、需求疲软的特征,运行趋势下行,水泥市场价格也因此从高位回落。尽管水泥行业的双碳政策在持续提高对企业的减排要求,降低水泥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企业也在积极响应,但是从结果来看,2022年水泥价格下降的影响大于行业减碳的成效,导致了营收碳效的下降。
中国建材作为连续三年在排放榜中排名最高的水泥企业,排放量在2022年也有了显著的下降,下降率达到12%。结合中国建材披露的报告可以看出,企业循着“推进能效提升,实现节能降碳发展;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持续推动循环发展;扎实推进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的原则,推动降碳技术改造,推广节能技术应用,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但是在年报中也披露出水泥熟料的平均售价较2021年相比下降了6%,水泥熟料的销量合计下降了 12%,这些原因综合导致了营收碳效的下降。中国建材的情况也是水泥行业2022年的缩影
钢铁行业作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上下游涉及面广,关联多个产业,是中国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第二大碳排放来源,因此钢铁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对中国达成双碳至关重要。2022年,全球经济进-步放缓,俄乌冲突带来的国际形势动荡,全球供应链受到强烈冲击,加之国内疫情反复的影响,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下业尤其是房地产行业需求未明显改善,钢铁生产用原料燃料价格大幅上涨,为钢铁行业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多部门在2022年陆续发布了《关于促进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工业水效提升行动计划》等产业政策对钢铁行业在产能、能源、环保和废钢使用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要求。8月,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正式发布了钢铁行业碳中和愿景和低碳技术路线图》(下称《线路图》),《线路图》明确了中国钢铁工业双碳技术路经和未来时间阶段,助力中国的双碳目标的实现。
2022年,中国粗钢产量10.18亿吨,比上年下降1.7%,连续两年下降。榜单内钢铁行业碳排放总量小幅下降了 1.3%,平均营收碳效为0.34万元/吨,比上年下降5.85%,主要是由产品价格波动导致。一方面,2022年榜单内榜单内钢铁上市公司平均吨钢综合能耗551.81千克标煤/吨,同比下降了 1.24%;但另一方面,由于需求下降,钢材价格大幅回落,CSPI中国钢材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下降了13.55%。
从双碳领导力表现分布看,2022年上榜公司中“卓越”级别共2家,与2021年持平;“优秀”级别共17家,比2021年增加7家;“良好”级别共32家,比2021年增加4家:“中等”级别共44家,比2021年增加3家:“一般”级别共5家,比2021年减少14家。与2021年相比,2022年双碳领导力表现仍呈现出“中间多,两头少”的分布特征,但“一般”级别的公司明显减少,达到“优秀”“良好”和“中等”级别的公司数量随之增加。总的来看,2022年上榜公司的双碳领导力表现相较2021年有所进步,但在追求“卓越”级别这一方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见图2.1)。
选取公司数量为5家及以上的电力、钢铁、水泥煤炭、有色共五个行业分析。在构成榜单主体的大行业中其中,水泥、煤炭行业警体表现相对较好,其中双碳领导力表现“良好”及以上级别的公司均达到半数以上,占比分别为58.82%和57.14%,较上年度分别提升了14.38和28.57个百分点。钢铁行业中双碳领导力表现“良好”及以上级别的公司占比为45.45%.虽未达到半数,但较上年度提升22.73个百分点,进步也较为明显。电力行业中双碳领导力表现“良好”及以上级别的公司占比为30%,较上年度提升2.41个百分点,进步较为迟缓(见图2.2)。2022年电力、钢铁、水泥、煤炭、有色五个主要行业各自表现排名第一的公司分别为中电控股、宝钢股份、华新水泥、中国神华、中国铝业,较上年度保持致,领先地位稳固。
按公司类型划分,2022年榜单主要由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三种类型构成,此三类上榜公司数量分别为48家、32家、14家,与上一年度基本持乎。将三类公司按双碳领导力表现在“良好”及以上级别的公司的占比从高到低排列,依次为中央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地方国有企业,比例分别为75.00%、40.00%、15.63%,比上一年度分别提高17.86、18.57、3.13个百分点。这一排名与上-年度保持一致。从三类公司中双碳领导力最佳表现看.中央国有企业宝钢股份位居榜单第1,较上一年度提升了 1名: 民营企业复星国际位居榜单第3,较上一年度提升了3名: 地方国有企业山东钢铁位居榜单第 12.较上一年度提升了59名。总体来看,尽管三类公司的双碳领导力表现较上一年度都有所进步,尤其上一年意中表现较好的中央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2022年仍进步明显,但上一年度相对落后的地方国有企业在2022年的表现仍有很大提升空间(见图2.3)。
从各议题的得分来看,信息披露与沟通、碳排放管理机制、气候风险识别与管理、碳排放绩效、碳排放目标、低碳战略、低碳行动七个议题的平均得分均较上年有所提高,业务发展、低碳投融资、目标评估与调整三个议题的得分则略有下降(见图2.4)。
随着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加速,更多上市公司重视碳排放管理工作,并且深刻认识到碳排放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碳排放管理工作一方面能够帮助上市公司摸清家底,识别和管理主要碳排放源,有效降低能源成本,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另一方面有利于上市公司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发挥行业示范作用,带动更多上市公司贯彻落实双碳目标。
减少碳排放不仅可以降低对环境的影响,也可以提高上市公司的形象和竞争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开始设立碳排放管理部门,负责管理上市公司的碳排放工作。2022年榜单中有78家公司高层公开表态,增长 17家:22家公司明确董事会在公司碳排放管理中的角色和职责,增长7家: 32家公司明确设有专门负责碳排放管理工作团队,增长7家。
国家对重点排放行业的碳排放数据核查要求、碳交易与履约、各地方碳排放监管平台等,都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碳管理要求,所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运用“信息化工具”和制定“碳管理规章制度”从而强化上市公司碳排放工作的管理。华能国际制定《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制度》、国电电力制定《碳排放管理规定(试行)》和《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华润电力制定《碳资产管理办法》、国投电力制定《国投电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碳排放管理办法》、福能股份制定《碳排放管理制度》等,各大上市公司纷纷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碳排放管理规章制度。2022年榜单内共有39家制定碳排放管理规章制度的上市公司,增长17家。
就上市公司而言,公司结构和经营方式的多样性,管理、数据等实际信息的获取,对于整个公司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2022年榜单内有30家上市公司采用信息化平台解决这一管理难题,增长12家。例如中国建筑开发专业的碳排放数字信息平台,内置数据监测和管理两大系统,开发施工领域的绿碳管家平台。华润电力面向内部,制定实施“1个平台+N个项目”的管理模式,将各区域公司所建设的综合能源项目接入能源管理平台,实现综合能源项目的远程管理;面向客户,通过将能耗数据、分布式清洁能源数据、上市公司生产数据和财务指标数据相结合,帮助客户实现能耗精细化管理。
随着双碳目标的逐步推进,企业有必要结合低碳发展目标建立双碳考核奖惩机制,激励员工对企业双碳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工作的效率,进而有效引导并激励企业低碳发展,双碳考核奖惩机制的构建是企业实施低碳发展管理战略及低碳运营的关键所在完美体育。2022年榜单内有28家建立并实施以低碳为导向的考核(奖惩)机制的上市公司,增长6家。其中一些公司的做法值得借鉴。
华能国际采取目标管理与过程管控相结合的方式,结合每家基层发电单位的具体能效水平,下达年度能耗指标目标任务,并对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复星国际明确将“碳中和管理”的指标加入集团各业务板块责任人的ESG管理绩效考核机制中,主要考核相关负责人负责的主要经营实体的碳中和计划达成率推动碳中和管理在全集团范围内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国神华公司董事会和安全、健康、环保及ESG工作委员会定期对气候变化相关目标及指标的完成情况进
行监督,并将“落实双碳行动”等目标与管理层绩效挂钩,按年度开展绩效考核,确保既定目标的有效达成目前开展双碳考核奖惩工作的企业,在披露报告中明确了考核目标与双碳有关、披露了考核主体及考核与绩效挂钩,但都未详细披露考核的具体目标及奖惩的细则,且仍有很多企业并未开展此项工作。建立双碳考核奖惩机制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碳绩效水平,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企业低碳发展管理水平并高效培养员工低碳意识,是全面绿色转型发展实现碳中和的可行路径,企业仍需加快建立双碳考核奖惩机制。
2021年总榜内披露范围1+2的上市公司有43家而2022年披露这项数据的公司达到了58家,在披露范围3排排放的方面,由于范围3的核算难度较大,因此披露这部分排放的企业不多,2022年总榜内只有4家企业披露了范围3的排放(见表2-1),数量和2021年相同。
在2021年未披露范围1+2排放的57家上市公司中,有14家上市公司在2022年首次披露,大部分是央企下属公司。2022年5月,国资委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指出,推动更多央企控股上市公司披露ESG专项报告,力争到2023年相关专项报告披露“全覆盖”。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未来披露范围1+2碳排放的企业业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针对碳足迹披露方面,在27家披露产品碳强度或碳足迹的企业中,钢铁行业企业占37%,占比相对较高。对于钢铁行业,一些高端下游企业已经将提供碳足迹数据及减碳措施纳入采购硬性指标,钢铁企业开展碳足迹评价不仅是满足下游产业链全生命周期降碳的要求,也是促进产业链协同降碳的重要举措。钢铁行业在国内最早上线运行EPD平台完美体育,宝钢股份、鞍山钢铁、首钢股份等钢铁企业纷纷发布产品报告,钢铁行业EPD平台规范了量化产品碳足迹等信息披露,对企业响应双碳新要求,破除贸易壁垒有重要意义披露产品碳足迹可以打造差异化产品,有效提升产品竞争力,提升企业绿色低碳品牌价值,构建产业绿色低碳供应链,节能减排,有效推动行业减碳目标的实现。
自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以来,一批国内上市公司未雨绸缪提出了自己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双碳愿景将持续引领上市公司低碳转型,打造未来绿色竞争力。本议题旨在评价公司是否提出科学、清晰、可信的减碳目标以及目标是否具备足够雄心。
在中国双碳目标提出的第三年,总榜内提出减碳目标的上市公司超四成,已由2021年的29家增加到41家(注1)碧盖的碳排排放规模达22.51亿吨,占碳排放总量的44.6%,相比2021年扩大7.9%。着眼目标得盖范围,所有公司的减碳目标都包含范围1和范围2排排放,包含范围3排排放的上市公司除2021年的宝钢股份、中电控股、华润水泥控股外,新增中国电信。从目标类型看,20家上市公司提出碳中和目标、8家上市公司提出碳达峰目标,相比2021年分别新增9家和4家: 总量目标和强度目标数量则与2021年几乎持平见图2.5)。从目标时间看,提出碳中和目标的上市公司中超过一半早于2060年,其中宝丰能源碳中和年份最早为2040年;提出碳达峰目标年份早于2030年的上市公司有7家,其中上海电力和重庆钢铁预期于2022年碳排放达峰。
排放范围方面,目标覆盖范围3的上市公司数量稳中有增,但稍显缓慢。不过这也归因于国内范围3核算刚刚起步,核算体系还需发展; 此外,总榜多为高能耗、高排排放上市公司,上市公司自身范围1和范围2减排对于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更具贡献。预期减排方面,碳中和目标和总量减碳目标可以明确减排量,其中碳中和目标覆盖的排放量占比增长3%: 提出碳达峰目标的上市公司碳排放占总榜的比例大幅上升,占比达到11%,说明更多的上市公司对碳排放有了科学、明晰的预期:对于难以明确减排量的强度减排目标所覆盖的排放量则下降一半,约占总榜5%(见图2.6)。
上市公司碳排放目标的透明度应引起重视,严谨、科学的减碳目标更加可信可行。随着上市公司减碳行动的践行,总榜上市公司涌现出更加透明的碳排排放目标。碳排放目标的透明度主要取决于其内涵是否清晰、制定过程是否经过科学论证以及未来是否会付诸实际行动。内涵方面,多数上市公司的减碳目标具有明确的前提和条件,如覆盖的范围、基准年和基准年数据(如涉及)、目标年份等。例如,2022年新提出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所有上市公司都具有明确的目标年份: 中国石化、天山股份、西部水泥则提出具体基准年的减碳目标。制定过程方面,总榜排头兵上市公司能够科学论证目标提出过程。如宝钢股份结合自身业务布局与减碳潜力制定碳中和中长期减碳目标中电控股则在综合考m半翩襄槛田海逢翻创捶甥氨业特征完美体育、脱碳路径的基础上配合《巴黎协定》设定科学目标。实际行动方面,多家上市公司落实其行动方案,在远期目标之外,设定多个阶段性目标和子目标。如中远海控针对不同业务制定了多项阶段目标并在报告期内进行进度跟踪,中国铝业设立能源强度子目标,中信股份制定扩大清洁能源业务子目标。
气候变化带来的资源约束问题越发凸显,企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将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碳排放指标,低碳战略与企业发展息息相关。良好的低碳战略应当是公司在充分研究内外部形势的基础上,科学制定的低碳发展战略。企业低碳战略不仅有利于保护环境,也能够帮助企业提升竞争力和履行社会责任。
根据评价结果,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对双碳目标以及形势的研究,是制定科学的低碳战略的基础2022年,研究内外部形势的企业数量增加至78家同时制定低碳战略的企业数量也从26家增至43家。
制定低碳战略能够帮助企业明确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保障双碳工作顺利进行。以祁连山为例,他们瞄定双碳目标,一低碳技术创新为动力,制定和完善了《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路线图和创新行动方案》,确立了源头减碳、过程降碳、未端固碳和全流程管碳的减碳路径,为公司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对外公开低碳战略的主要内容能够增强投资者和公众对于其落实碳排放目标的信心,进而提高自身竞争力。例如中国电信制定的《中国电信碳达峰行动
方案》中,对“碳达峰、碳中和”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并明确表示管理层在建立碳中和管理体系,推动公司实施绿色低碳战略。
本次榜单中制定双碳战略的企业以央国企居多是因为双碳战略可以推动企业坚持绿色发展,有助于央国企在双碳行动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例如,中国海洋石油在2022年发布《节能降碳行动方案》全面推进绿色低碳战屡落地实施,打造资源节约型绿色企业,贯彻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同行做出示范作用。
评价结果显示,将价值链减碳纳入低碳战略的企业数量与2021年持平,这说明企业对于价值链减碳的关注度较低。在众多企业中,也不乏有良好意识的企业,例如山东钢铁明确提出开展供应商准入审核每年进行供应商环境绩效、社会责任等ESG评估工作,体现了该企业的社会责任。又如华菱钢铁也在推行绿色采购,帮助上下游企业制定低碳路线图,为价值链提供有效的减碳指导。价值链减碳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塑造企业的绿色品牌和社会形象,因此企业应着重与提高价值链减碳的意识。
食品饮料行业上接农业、涵盖制造业两大高碳排放行业,其碳排放值得重视。根据亿欧智库公布数据(注1),食品饮料行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丝为17%,且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间接排放,包括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等环节。
政策引领食品饮料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早在2016年,国家发改委、中宣部、科技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绿色消费的定义,同时首次提出研究建立绿色消费积分制。双碳目标提出后,国务院在《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提出大力发展绿色消费,推广绿色低碳产品。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联合印发《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针对性提出加快提升食品消费绿色化水平,并从标准规范、科学研究和平台支撑、产品包装、物流配送等多方面进行引导。
此外,作为居民日常生活接触最多的行业之一食品饮料行业因其庞大的受众和足够的便利性,在普及绿色消费理念、推动绿色低碳生活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综上,我们2022年新增食品饮料榜,旨在评价上市公司的双碳表现,以期督促其低碳发展,使投资者和公众了解目标公司在落实双碳目标方面的表现,以及为行业低碳转型提供经验。与总榜一致,食品饮料行业司样设置了十个议题,但考虑到食品饮料行业在包装及物流环节碳排放的高占比,以及在绿色消费理念普及的践行责任,还新增包装减碳做法、物流减碳做法包装减碳目标、物流减碳目标和绿色消费理念宣传做法等五个评价维度。我们选取2022年营收靠前的30家上市公司,涵盖白酒、非白酒(啤酒)、饮料乳品、食品加工等食品饮料二级分类(申万行业分类)行业。食品饮料行业双碳领导力排行榜如表3-1所示。
整体来看,食品饮料行业的30家上市公司中,仅有蒙牛乳业和伊利股份2家公司获得“卓越”级别: 获得“优秀”级别公司有5家:获得“良好”级别公司有15家,获得“中等”级别公司有8家,没有公司获得“一般”级别。
从各议题的得分情况看,上市公司在碳排放管理体系、碳排放绩效、低碳战略和低碳行动四个议题上的得分率在80%以上,最高达到97%; 在碳排放管理体系、碳排放绩效和低碳业务三个议题上的得分较高;在低碳投融资、碳排放目标和目标评估与调整三个议题上的平均得分率偏低。从二级行业分类来看相较于食品加工和白酒行业,乳品和非白酒(啤酒)行业公司的双碳表现更好。
食品饮料行业的碳排放信息披露意识较强。碳排排放绩效披露方面,30家公司中26家公司披露了碳排放量,其中4家还披露了其范围3的碳排放量,14家披露了碳排放强度。碳排放目标方面,二分之一的公司披露了碳排放目标,展现出了公司的减碳雄心。横向对比来看,公司间信息可比性较差,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难以评价。碳排放绩效方面,由于碳排放强度的基准有产品产量也有营收,加之涵盖范围不致,尽管14家公司披露了碳排放强度也不具有可比性。碳排放目标方面,公司碳排放目标涉及产品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和全产业(价值)链碳中和等度同样不具有可比性。以碳排放目标披露率最高的乳品饮料二级行业为例(如表3-2),各上市公司披露碳排放目标的范畴包括范围1+2、范围1+2+3两类:目标类型包括产品碳强度、营收碳强度及碳中和目标,且产品碳强度目标的基准又有(合格)产品产量和FRCM(代表“脂肪和蛋白质矫正乳”,用于比较不同乳脂和蛋白质含量的奶牛之间产奶量的方法)两种表述
作为食品饮料行业碳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装和物流环节减碳至关重要。上市公司普遍在这两个环节采取减碳措施。包装减碳方面,22家公司披露了其包装材料减碳举措(如表3-3)。伊利股份的表现亮眼,制定了专门的包装减碳方案一一《包装可持续2025目标及实施路径》。物流减碳方面,19家公司提出了物流环节的减碳措施,涵盖运输车辆动力类型调整、运输方式调整、运输网络优化以及其他能够减少运输距离的措施,如蒙牛提出饲料本地化采购以降低运输过程碳排放。
在提出减碳措施后,上市公司普遍披露了其减碳成效,如华润啤酒提出其2022年使用的玻璃瓶数量中,约75%为回收再利用的旧瓶。同时我们也注意到部分公司披露的信息不足以支撑外界评估其减碳举措及成效的情况。如某跨国上市公司只披露了包装材料的消耗量,并未披露其回收利用量,且包装材料消耗总量和强度均在上升,未体现其减量化、轻量化及循环化的包装材料管理原则。与减碳措施与减碳成效披露的普遍性不同的是上市公司鲜少利用定量化目标来引导和督促其减碳进程。仅有7家公司提出了包装减碳目标,指标多为环保材料使用率及采购率、包装材料可回收/可再利用!可堆肥率等。仅有伊利股份提出了物流环节的减碳目标,其对运输车辆的国五标准达标率进行了规定.到2023年,规划一级供应商物流和运输环节实现国五标准的占比达80%; 2025年实现100%; 2030年实现全产业链各环节物流运输满足国五标准。
根据伊利股份公布的产品碳足迹分布图,产品原辅料生产过程、运输、废弃物处置和产品储存环节碳排放占比达92.2%,产品生产过程碳排放占比仅为7.8%。供应链碳管理有助于降低产品碳足迹。食品饮料行业的头部公司普遍重视供应链碳管理工作。以蒙牛乳业和伊利股份为代表的13家公司开展了供应链的碳排放管理工作,涉及绿色采购、管理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数字化管理工具应用、减碳路径及目标制定、奖励激励政策等多个维度。伊利股份的供应商双碳管理实践如表3-4所示。但从公司层面看,各公司对供应商双碳管理的关注点集中于原料或运输车辆的绿色采购、对原料供应商的能力建设,关注面较窄且未成体系。建议食品饮料行业公司积极学习行业先进经验,建立成体系、度的供应链碳管理框架体系,从而全面且有针对性地降低供应链碳排放。
相较于其他行业,食品饮料行业由于更贴近C端,对于绿色低碳理念的宣传优势可谓得天独厚。鉴于此,除推行绿色办公、倡导绿色出行、举办绿色低碳宣传活动等常规宣传途径外,蒙牛乳业、伊利股份,康师傅控股和上海梅林纷纷认证零碳工厂、发布碳中和产品以及测算产品碳足迹等。蒙牛乳业的碳中和示范如表3-5所示。零碳工厂、碳中和产品和产品碳足迹在绿色消费理念传递过程中处于不同环节、涵盖不同的范围,有不同的作用和目的。零碳工厂是碳中和产品和产品碳足迹的坚实基础。换言之,零碳工厂有助于降低产品碳足迹、打造碳中和产品。碳中和产品是最直观地推动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的手段之一,其弊端是依赖于碳抵消手段,而不能直接与减碳降碳挂钩。产品碳足迹是建立碳标签体系的基础。统一标准的产品碳标签能够让消费者直观地感受到所购买产品的实际碳排放水平,有利于培养消费者的低碳理念,促进绿色消费此外,蒙牛乳,业和伊利股份还分别针对员工和公众配套激励奖励办法,其中蒙牛乳业通过记录员工的绿色行为打卡情况,给予 Green值等奖励激励: 伊利股份通过打造“全链路减碳数字化系统”,记录消费者将伊利牛奶空盒放进菜鸟驿站内回收箱的行为,给予消费者绿色能量积分
尽管食品饮料行业创新了绿色宣传方式,但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还有诸多细节需要考虑。首先,碳中和声明除第三方鉴证外,为方便投资者和公众监督,还需要提供碳中和途径/方式以及核算标准等细节信息。其次,只测算碳足迹而未做成碳标签,不能将绿色消费理念精准地传递给消费者,产品的低碳宣传效果有限。最后,对员工特别是对公众的奖励激励政策,公司如若能够明确Green值或绿色能量积分对应的奖品,将更直接地调动员工/公众践行绿色低碳行动的积极性。